單純性皰疹(herpes simplex)是小兒時期常見病毒性感染,世界各地普遍存在,可見於局部如皮膚、口腔粘膜及角膜等處,也可引致全身性感染,威脅生命。

病因

    病原體為單純皰疹病毒(herpesvirus ominis),含有DNA,與巨細胞病毒、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和EB病毒形態上類似。許多小動物如兔、豚鼠、棉鼠、小白鼠和田鼠均可發生感染。接種於兔角膜可致角膜結膜炎。可用雞胚、人羊膜細胞、人腎細胞、兔腎細胞及兔角膜細胞等進行組織培養,看到典型的細胞病變,以細胞的變性、凝集,典型的核內包涵體和巨細胞為其特徵。已查明兩型抗原:單純皰疹病毒1型(HSV-1),主要感染口、唇的皮膚和粘膜以及中樞神經系統,偶可見於外生殖器。單純皰疹病毒2型(HSV-2),一般與外生殖器感染和新生兒感染有關,偶見於口腔病變。 此病毒廣泛寄生於人體,體表微傷和密切接觸為播散感染的主要因素。從患者的唾液、皮膚病變和大小便都能分離出病毒。特別在衛生條件差的家庭或托兒所中感染容易傳播。好發年齡為1~4歲,尤以生後第2年為發病高峰。無明顯季節性。

發病機制

    易感者體內無本病特殊抗體,可得原發性單純皰疹感染。病毒初次侵入人體後,發生暫時性病毒血症,但絕大多數患者(約90%以上)僅為隱性感染,不出現症狀。只有極少數出現臨床症狀,包括齦口炎、皮膚皰疹、角膜結膜炎、外陰陰道炎、腦膜腦炎及內臟皰疹感染。由於病毒持續地存在體內(一般認為存留在周圍神經內),同時又有特異抗體,無論隱性或顯性患者,均成為人口中大部分帶病毒者。這些帶病毒者平時沒有病態,但當體力衰弱時,環境不良因素如發熱、日照、受傷、著涼、不消化、月經、精神煩惱或應用免疫抑制劑時,都可引起口唇、頰內和外陰部皰疹或反復出現此類症狀,並播散病毒于易感接觸者。再發時一般缺乏全身症狀。
    6個月以下的嬰兒,除早產嬰外,血清中常遞傳母體抗體,因而很少發病,即使發病,症狀也不顯著。1歲後此病較多,大都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、肺炎、腸炎或其他急性傳染病的過程中。到了青年期,約90%都有血清抗體。

臨床表現
    1.潛伏期2~20日,平均6日。
    2. 齦口炎(herpetic gngivostomatitis)是小兒時期原發性感染中常見病型,大都見於頰內、口唇或牙齦,也可侵及口唇周圍的皮膚。起病時局部先呈充血,隨即發生圓形濾泡,其直徑約2mm,迅速破裂後成淺表潰瘍,內含微量纖維性滲出物。有時涉及舌和軟齶,亦可出現頜下及前頸淋巴結腫大,有壓痛。由於局部疼痛,往往表現煩躁和拒食。此外,一般症狀較少,但在原發性病例,特別在營養不良兒和免疫缺陷兒,病情較重,可出現脫水、酸中毒,熱度可高達39~40,熱程2~3天。經過3~4天後痛感大都減輕,再過2~6天自愈。局部淋巴結腫大持續較久,有時可延長2~3周。
    3.較少見症狀 原發性感染也可在下列地點發生,但較少見。肺部感染非常少見。
    (1)角膜結膜炎(keratoconjunctivitis):先見眼瞼紅腫,出現小水泡。涉及角膜時出現樹狀的潰瘍及耳前淋巴結腫大。如病變限於結膜,大都在2周內恢復,但如角膜受損則可影響視力,甚至出現瘢痕,可致失明。
    (2)外陰陰道炎(vulvovaginitis):外陰部一般紅腫,出現3~4mm的淺平潰瘍,經過2周後形成幹痂。
    (3)腦膜腦炎(meningoencephalitis):皰疹性腦膜腦炎較少見,症狀可輕可重,輕者頗似良性無菌性腦膜炎綜合征(參閱柯薩奇和埃可病毒感染章),重者出現言語困難、定向力障礙、共濟失調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,有些病例可見驚厥及一側癱瘓,往往發生視神經乳頭水腫,診斷上有時可與腦腫瘤混淆。
    (4)皰疹性濕疹(eczema hepeticumkaposi′s varicelliform eruption:這是在嬰兒濕疹的基礎上感染單純皰疹病毒,可致彌漫性水痘樣皮疹,其典型症狀為急性高熱起病,煩躁不安,繼以局部分批出現皰疹和膿皰疹,在數日內皰疹破裂,自發病後第8日左右結成幹痂,發熱自然消退。延至3周後痂蓋脫落,而原有的濕疹則繼續存在。以前,此症常需與濕疹痘鑒別(參閱種痘後併發症節濕疹痘)。
    (5)全身性感染:初生早產兒,營養不良嬰兒或細胞免疫缺陷病兒(包括白血病、其他惡性腫瘤病兒,或內臟移植病兒)均可發生皰疹病毒全身性感染。一般在出生後5~9天開始出現發熱(或體溫低下)、進行性黃疸、肝脾腫大、嘔吐、嗜睡,繼以呼吸困難和迴圈衰竭。同時可出現驚厥等神經症狀。由於肝功能低下或血小板減少,可發生紫瘢。此類病例可以不侵犯身體表面,缺乏皮膚或粘膜皰疹,故診斷容易延誤。嚴重病例的病程短促,可在2~4天內死亡。還可併發綠膿桿菌敗血症。可從內臟分離出病原毒。
    新生兒時期所見播散性皰疹感染,主要由於HSV-2型,HSV-1型比較少見。新生兒病例可于通過母親產道時得此感染,也可由家庭皰疹患者接觸傳染。
    (6)再發性皰疹感染:體力衰退時出現的再發性病例遠較原發性者為多見,主要見於口唇,亦可見於其他皮膚及粘膜,一般不伴發熱或其他全身症狀,僅偶感不適或局部神經痛。皮疹從水泡轉成膿皰及結痂,發展迅速,並較原發性病例的病變為輕,局部淋巴結腫大亦少見。出現再發性病變時,血清特異性抗體一般保持原有水平,只有少數病例可見滴度增高。

實驗室檢查
    1.血象 發生較重的齦口炎、腦膜腦炎或皰疹性濕疹時,白細胞總數略見增多。
    2.腦脊液檢查 腦膜腦炎患者的腦脊液顯示淋巴細胞增多,蛋白量增加,而糖量正常,與其他類型的無菌性腦膜炎綜合征相似。
    3.病毒學和血清學檢查 詳見下文診斷及鑒別診斷條。

診斷

    診斷原發性單純皰疹,根據下列幾點:發熱及表現其他全身症狀的小兒,如同時出現小泡狀皮疹,應疑及本病。特別要重視口唇及其附近的皮膚和粘膜,如見頰內和牙齦發生小濾泡或小潰瘍,更屬可疑。可從局部病變(包括水泡液、咽拭子、腦脊液等)在4天內分離病原毒。如無條件作病毒分離,可將水泡內容物接種於兔的角膜劃痕,如檢查角膜細胞塗片時看到典型的嗜酸性包涵體,可證實診斷。從皰疹或潰瘍採取刮除物標本,塗片作鏡檢,以蘇木紫和伊紅染色可見典型的核內包涵體和多核巨細胞,也可利用免疫螢光技術或電鏡檢查證實病原體。雙份血清檢查抗體對原發性感染很有幫助,一般可見痊癒期抗體滴度超過急性期水平四倍或更高。
    單純皰疹性口炎須與腸道病毒所致的皰疹性咽峽炎鑒別,後者流行於夏秋季,以驟起發熱、拒食、流涎與吞咽時疼痛為主,偶見嘔吐與腹瀉,其口腔病變主要出現在咽峽及軟齶,不象單純皰疹那樣涉及頰內粘膜、舌及牙齦,因此鑒別較易。此外,還要與波及口唇和鼻孔口的傳染性膿皰病、局限於外陰部的白色念珠菌外陰陰道炎等相區別。

治療
    
1.一般治療 保持口腔和皮膚清潔狀態,必要時局部可塗抹中藥錫類散,偶可給全身性止痛劑,發生脫水、酸中毒時應考慮適當的液體療法。抗生素並不影響皰疹感染的病程發展,但在繼發細菌性感染時可短時期應用。曾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病例,未見確效。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急性皰疹性角膜結膜炎,不論全身或局部使用,均可加重病情。
    
2.特異治療
    
(1)皰疹淨:將0.1%皰疹淨(idoxuridineIDU)溶液治療角膜結膜炎,白天每小時滴眼1次,夜間每2~3小時1次,每次1~2滴,奏效迅速。在局部症狀消失後,仍應繼續用藥數日。IDU雖不能殺滅皰疹病毒,但可阻礙DNA的合成,阻止病毒繁殖。角膜炎的自然恢復期為2周,經IDU治療後約在3天內見效。皰疹淨不能預防感染復發。
    
(2)阿糖腺苷:對皰疹病毒性腦炎或新生兒皰疹病毒感染的早期病例使用阿糖腺苷(adenine arabinoside,vidarabineara-A),療效顯著,但必須在腦炎病例發生昏迷之前方可見效。其劑量為15mg/(kg·d),靜脈點滴,每日滴12小時,連續10日。如在神經症狀開始出現後3天之內隨即給藥,對播散型病例亦能控制,可減低病死率和神經後遺症。此藥對新生兒病例,可明顯減少病死率。對皰疹性角膜炎亦有效,但以此藥對再發性唇部皰疹病例作局部治療並無功效。阿糖腺苷比阿糖胞苷(cytosin arabinoside,ara-C)為優,後者有免疫抑制作用,並對骨髓有毒性反應,而前者很少副作用。但阿糖腺苷治療晚期病例均無效。還應注意有時全身症狀在皮疹前出現,不宜等待典型皮疹才開始治療。
    
(3)無環鳥苷(acyclovir,acycloguanosine):比ara-C療效更高,早期病例僅有嗜睡而無昏迷者使用無環鳥苷〔30mg/(kg·d),分3次靜注,連用10~12天〕可降低單純皰疹病毒腦炎的病死率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nny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